新华网武汉3月1日电(记者廖君、罗鑫)一边是出生之初就罹患脑瘫的儿子,一边是为生活所累患上绝症的丈夫。武汉市汉阳区80后女青年陈春芳几年来,用柔弱而坚韧的肩膀,用温柔而坚强的心,撑起一个历经磨难的家庭。她勇于担当、不屈服于命运“治儿救夫”的经历在武汉大街小巷传颂,被市民们誉为武汉“铁女”。
2002年大学毕业后,陈春芳进入一家国企,拥有了一份高薪安逸的工作。然而,就像许多80后一样,陈春芳也爱玩、爱消费,可以说她当时也是个彻头彻尾的“月光族”。与后来遭遇一系列考验和磨难的她判若两人。
毕业后不久,陈春芳遇到在一家民企工作的童江琳,他们相爱并走入了婚姻殿堂。起初,以两人的经济条件,日子过得顺风顺水。不知人生的无端和不测在悄悄靠近,2008年,陈春芳1岁的儿子被确诊为脑瘫儿,医生说可能活不过5岁。陈春芳擦干眼泪,毅然辞职。从此,走上背儿看病的漫漫之路。
每天清晨一睁眼,陈春芳就马不停蹄地把小磊连背带抱奔赴医院治疗,针灸、按摩、感统训练、体能锻炼、语言训练……带着孩子做尽可能多有益于病情的康复项目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儿子3岁生日还差9天时的一个上午,奇迹发生了。陈春芳正抱着孩子上厕所,突然听到一声“妈妈。”那一刻,整个世界都安静了。之后,小磊开始尝试说话、起步、行走。陈春芳满怀憧憬地想:这座人生的大山,我是不是快要爬到顶了呢?
然而,命运却对给陈春芳另一锤重击。丈夫为了挣钱给孩子看病,早出晚归打两份工,积劳成疾,2012年11月,确诊患上了尿毒症晚期。看着丈夫日渐苍白和消瘦的脸,陈春芳暗暗决定,为夫捐肾。她偷偷跑到医院配型,恰好与丈夫血型相符。可医生却告诉她,如果捐肾,面临的最好结果是——丈夫童江琳没有排异现象,但夫妻俩需要常年吃药,不能干体力活。
“那孩子怎么办?”一个多月来,陈春芳苦难纠结于心。作为母亲,她必须照顾一个不健全的孩子,带着他慢慢走向独立;而作为妻子,她不能眼见着丈夫一日一日枯萎,究竟该如何选择?陈春芳说:“他现在很虚弱,如果他哪天真的不行了,我会毫不犹豫地捐出我的肾。再辛苦也是值得的。”
“让我们看到这一代年轻人的希望,她是当代优秀女性人物的代表。”湖北省文明办有关负责人认为,陈春芳更是年轻一代的榜样,并将她作为今年“湖北省道德模范”的候选人向“中国好人榜”推荐。